社大與十二年國教——實驗計畫階段小結文件
我們為什麼要參與十二年國教?
*文章素材來自於108年6月28日訪談丁志仁老師及薛雅慈老師、108年7月9日訪談李天健老師之談話
*訪談內容整理及內文書寫:社大全促會 柯穎瑄/張喻晴
2019年為一別具時代意義的年分,是教育基本法實施二十周年、410教改二十五周年,同時亦是社區大學辦學二十周年,而此刻,九月開學鐘響前夕,這道因教育理想而燃起的火光也要持續延燒,集結前後人,迎接十二年國教課綱啟動元年。
回望台灣教育改革路上的重大轉折均非無中生有。410教改高舉之教育現代化等進步訴求,確立、開拓一個更加民主化、多元化的教育意義框架,爾後,社區大學、實驗教育機構等蓬勃綻放,以實踐經驗補充框架內容,諸多努力無非皆是為了挺身抵禦過去獨尊智育的社會價值,力求轉化下游學習者為求升學埋頭苦讀以及學校機構輔以管理、威權主義製造填鴨機器的無解困局。
而當前台灣,眼前過往傳統價值遺緒猶存,更需與全球一同面對共同課題──生態災難、科技顛覆,在迎面而來資訊課題皆暴漲的此刻,我們深信,人並非背負學科知識的工具,而是饒富學習動機,能夠使用工具駕馭資訊的行動主體,也再度確認一個面向多元、乘載異質的共生社會,是我們回應當代的共同信念。
信念不能淪為紙上談兵,我們在此勾勒一新教育典範,作為扭轉教學價值與當代課題已脫鉤失靈的行動方針。
教育應本於生活情境、集體關係,從固定媒材、學校機構中解放。於社區/群為核心的互動中,學習者透過真實而具體的生活情境,於網絡中獲得自發學習的趣味,而每一位公眾也都將確立自身於網絡中之定位,不置身事外,讓一種關於「我們」的教育認同得以發酵,讓一條通往個體終身學習、集體學習型社會的路得以成形。
理想藍圖需要良好的體制打底。即將上路的新課綱,為籌備一培養終身學習者的豐饒學習資源,相較舊日釋放更多空間,自課綱制定可由民眾提案、教師教學應開放觀課,相關條文(註1)也在在表明開門辦教育之意涵。
§ 以「橋接教學資源」作為每一個學習者的行動戰略
於典範轉移的願景下,「橋接教學資源」將為我們的重要行動戰略──我們將整個社會視為學習資源的網絡,涵納最直觀的高國中小各級體制學校、實驗教育機構,以及具前瞻性教育理念的終身教育機構、家長、自學生等,讓各個角色如一座座浮島,透過個體碰撞,串接彼此、互通資源,培養自身成為離開學校機構後,仍能持續學習的學習主體。
回歸至社大端,其自身針對「橋接教學資源」亦有深刻的發展脈絡。黃武雄老師於《學校在窗外》中便曾提及,學校教育必要的兩件行動,其一為打開經驗世界,其二則為發展抽象能力,而社區大學於串起地方議題、學習網絡,進而讓學習者接合自身生活經驗,將經驗深化為主體經驗的豐富實踐,相當適合在未來作為體制學校接合在地議題的教學策略參照。
而2018年《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取消社大招收學員應為18歲以上之年齡限制,亦使得社大需面對更廣泛的學習群落,相對地,也將有調整其教學方法的需求;再者,社大之辦學經營,長年以來以具備師工學(講師、工作人員、學員)協作色彩著稱,於種種條件交疊下,我們認為社大本身即為網絡,社大講師群亦可謂台灣各地的達人網絡,社大學員群則可謂台灣各地涵括各式職業、技藝等角色的普羅網絡。因此,在成就教育新典範的行動中,運用社大網絡,與體制學校、實驗教育、家長、學生、社區民眾等社群進行協作,便成為重要的一環。
§ 我們的共同信念:成就自發、互動、共好
傳統教育因考試選才,著重學科及智育發展,造就教育偏重培養約莫僅佔全體5%具備學術性向的學習者,導致約莫80%的學習者猶如陪讀者,若一個能夠讓個體發揮多元才華,進而成就社群福祉的社會是我們所期待的共同目標,如此,以特定科目衡量學習者,減損其探索、發展寬廣天賦的教育體制,便將有違我們「成就每一個孩子」的初衷。
於此情境下,新課綱以培育「終身學習者」為目標,發展以三大面向、九大項目(註2)為具體行動內涵,強調整合認知、情意、技能三向度的素養導向學習,取代過去偏重學科、智育、認知的學習典範,與社區大學長年為對應成人統整感受之學習方法,而產生諸多因應生活議題、具公民參與精神的實作課程,兩者在學習內容發展的理念及經驗上,相當貼近,於此前提下,我們深信,社大與一般公私立學校將開展好的交流與合作。
回望新課綱基本理念「自發、互動、共好」,更加顯見社大與一般公私立學校之橋接願景指日可待。
「自發」強調個人為學習主體的本體論,其理念期待課程脈絡引導學習者尋得學習樂趣,並從中習得自我創造學習機會、發動學習引擎的能力,而社大長期以信任學習者自我能力,海納各式因著自身需要、興趣而來的學習者之辦學特質,相較於體制學校更早進入由規格化學習,轉至提倡自我學習的發展階段,因此,在自主行動之實踐上,社大經驗深具參照價值。
「互動」著眼於學習者透過與各式人/物互動,認識社會、習得能力的過程。對照過去傳統教育的學習者埋頭苦學的孤立場景,新課綱提倡學習首要乃自於人與人、環境、各式媒材的互動。然而,過去體制學校長期自給自足的封閉系統,導致其與社會百業較為缺乏互動,藉由與社大之協力,便可讓體制學校接觸社大資源及其背後廣大的社群夥伴,理解小組學習的可能性,進而願意嘗試新的教學形式,真切實踐網絡學習圖像。
「共好」強調學習者察覺個體與社會之關聯,至欣賞社會多元性,最終積極參與社會的學習路程。對照過去個體在追求排名競逐的傳統教育下,養成疏離敵對的群體關係與氛圍,今日世界已進入生息與共的發展階段,促進生態、社群間的共好連結為國家邁向未來的必要課題,而回望社大以社區為本的課程內容,即是一種吸納更多人參與社會的實踐方法,在未來,我們期待社區大學能夠與體制學校透過校本位課程,甚至其他課程合作,與更多單位、個人形成整合性網絡,打造有助於促發社區關係發展的學習機制,創造有溫度的學習,種下更多熱愛、認同我鄉的種子。
前述諸多條件之解放,使我們深信社區大學與十二年國教在終極願景與配套制度上的貼合,已逐步實現一個教育新典範的初步條件,若再加以實踐擴充其質量,使眾人看見教育其實可以帶領人達到比功名利祿更遠的所在,如此,典範轉移將可逐步實現。
§ 正視教改挑戰,堅定進步路線
教育是一條長遠的路,教育改革也勢必遇到眾多困難及挑戰。在教育典範轉移的過程中,技術選項、人際關係、意識形態的齒輪必將同時引動,才能真正推動教育典範這組巨大機器之前行。我們深知,任何一個典範轉移所需面對的即是必須由舊典範中所養成的一代,去追求及實現新典範的建置,過程中所耗成本絕對不容小覷。
即便如此,社區大學身為關心台灣社會、教育發展的公民組織,將堅定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積極地為我們相信的進步理念發聲。在此,我們宣示社區大學將支持進步的教育典範轉移,從課程及與體制學校的協作上進行實踐,讓公眾看到學習的多元可行性,亦將面向公眾,將自身作為平台協助教改之社會溝通,持續關心教育議題並監督相關政策之前進道路。
註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實施要點》:「教學資源包括各種形式的教材與圖儀設備,研究機構、社區、產業、民間組織所研發的資源,以及各界人力資源」;《基本教育法》:「國家應建立現代化之教育制度,力求學校及各類教育機構之普及,並應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之結合與平衡發展,推動終身教育,以滿足國民及社會需要」;《高級中等教育法》:「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及其實施之有關規定,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之依據;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
註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核心素養,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分為三大面向: 『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再細分為九大項目:『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