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與十二年國教──永和社大瓦磘溝走讀觀課紀錄
文:張喻晴
新課綱上路,過去高國中被鎖定於必修框架的學分數得以解放,教育現場標定跨領域教學,朝著「讓孩子能夠自我探索」為藍圖前進,其背後之哲學,與社大自發展之初,即提倡之個體/經驗互相觸發的學習方法,看似如卡榫般能夠精準相啣。
自去年八月起,全促會與全台十所社區大學,佇立於如此初衷精神與既有發展之上,承新課綱啟動之時,發起「社大與十二年國教計畫」,以學習活動為核心,逐步與在地各級學校建立包含「12年國教相關之共學社群」、「進入體制內之學習型態」、「創造具有社區精神的12年國教內容」三種主要的協力模式。
始終期待自身於行政專管中心之角色外,能夠成為社區大學與體制學校橋接之中心組織者的全促會,亦將梳理此課題作為養成一位組織者的前提。因此,暨去年前往台中市后豐社大參與「和在地文創達人午茶見面會」,看見社大如何巧妙運用現場設計,醞釀一串接在地資源之平台。2019年3月22日,全促會十二年國教小組則前往瓦磘溝,與南山中學文學創作社同學參與走讀。
「我們活在一座被石油餵養的城市裡,在這個擁擠城市的邊緣,我們住在舉頭三尺以上的高度,而順著東邊我們會過一條名為新店溪,環抱著中永和平原的大河......」活動之初,帶領人黃瀚嶢老師喃喃搭起戲棚,中永和生態、文史等城鄉變遷紋理,得以在同學眼前得以被召喚,展現其全貌。
搭好戲棚,還差幾位入戲者。老師再說起其真正身世其實事實上是千里眼,好久以前便被供奉在附近廟宇裏,能夠透視溪水的髒亂與渺遠的時空,卻無法看透人的內心,而兩旁或蹲或站的同學們,實則是已被歷史、卡通人物附體的青春男女,因此待會要同學以角色之身告訴千里眼,在走讀中,他看到又感受到什麼。在此之後,我們的身邊多了幾隻雪寶、艾莎,羞澀地說自己住的國度很冷,沒到過這麼熱、溪水有味道的地方。
以往全促會經常透過搭起培力工作坊、議題沙龍等平台,理解種子社大於教育現場所遭遇之困境,並藉此逐步調整培力方法,這次走讀活動則又打開了一扇全促會夥伴得以將培力、現場經驗兩相對照的窗。在為時一小時的社團課時間,擅於以文學、藝術勾勒生態樣貌的瀚嶢老師,巧妙運用故事、角色扮演的方法搭建課程骨架,使得平時對鄉土習以為常的孩子,能夠由另一條經脈感受,甚至進而將因感受而生的角色台詞合成詩文,回接文學創作社的學習目標,然而比較可惜的是,由於同學未收到需提前準備個人角色設定之訊息,因此老師、同學皆有些措手不及。
在前述三種協力模式中,「進入體制內之學習型態」可謂為最直觀的一種──將社大講師、學習內容搬入高國中小的教室內。全促會盤點近一年來,十所種子社大之執行經驗,與在地各級學校協作之模式多為彈性、社團、選修課程等學分數少、延續性較為不定之課程上(此次活動便是永和社大與南山中學高中部所合作的社團課程);另社大與體制學校在學習者臉孔、教學方法等面向上之迥異,包含在課程研發上,體制學校要求以同一組概念貫穿教學、課程、評量三者,社大則強調經驗/人之間的相互啟蒙,鮮少提及評量方法,於現場操作上,如何搭上學校課程研發期程,如何與導師等角色有流暢的行政溝通,以上種種因素使得前述所謂的「將資源搬入教室」,對作為實踐者的社大夥伴而言,更像是進入一陌生的疆域。
執行計畫近一年來,全促會辦理多場培力活動,期待亦深信自身與社大夥伴能夠在議題上有所成長。於五月底亦舉辦名為「社大進入體制學校課程之方法論」之議題沙龍,邀集多位於相關領域有所著力之體制學校教育者針對該議題一同進行集思共學,關於細緻的分享內容,敬請閱讀緊接著下一篇的紀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