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為例,說明個人在新莊社大「師工學」經歷的種種學習,由此探索本校公民行動學習方案和在地知識的發展圖像,行文中或多或少反映了社大學習對個人的影響以及社大所堅守的價值取向。
什麼是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
「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最早源自於2013年夏天,由社大工作者開設一門實驗課「遶境新莊:走出一條夢想之路」,企圖把從2011年起培力的「新莊人文工作坊」的學員動能再次集結,探探轉為走讀行動的可能。當年這群學員田野調查的學習方式,並不是爬梳歷史檔案櫃,也不是邀請文史工作者來傳授地方文史知識,反而是邀請心理學背景、紀實攝影美學的師資群(王臨風老師、許伯鑫老師)來上課,學員們學習如何傾聽故事、認識田野工作倫理,實際進入田野現場以常民的眼睛觀察、記錄,同時也要書寫自己的故事去映照自身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環境。
2011年出版的《五守光陰記事本》、2012年的《走進新莊歷史的窗口》、《沿著新莊捷運走!發現新莊老故事》就是在上述的田調基礎完成的出版任務。當年正值新莊重大公共工程-中港大排竣工、捷運迴龍線開通;原本新莊最低漥的「塭仔底」搖身一變成為全台房價最高的新莊副都心;才從訪談得知的新莊歷史建物武德殿竟面臨公辦都更的命運,站在開發等於進步、等於發展的十字路當口,新莊社大應該站在甚麼位置敘說未來社會願景,是當年社大工作者念茲在茲的工作實況。
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的初心
由社大工作者自2013年夏天發起的「遶境新莊工作坊」整整延續了六年,每一年暑假大約由2~4位工作者與社大資深學員,謝堂樹、林金山和周銘賢三位大哥共同組課,「鐵馬樂遊」,經常在午後雷陣雨的夏天,一小群人騎著單車穿梭大街小巷,尋找新莊泰山的藍帶和綠帶。這個夏季傳統奠基了2015年秋天散步節的田野基礎。
在2014年的秋天,嘗試結合新莊社大的溼地服務隊和新莊故事遊藝隊各自的專長-連結約5公里的新莊老街、明中街(後村圳支流)、中港大排和塭仔底溼地公園導覽行程,名曰「穿越新莊三百年-秋高氣爽散步日」。那年溼地服務隊成軍7年、故事遊藝隊剛成立不到5個月,但是,抵達終點站,坐在塭仔底濕地公園木棧板上,猶記得自己的心情澎湃,我是一位才來新莊社大四年的工作者,而當年的新莊社大已悠悠過了十五年頭,那天,我第一次以身為社大人而驕傲,充分感受到社大厚實的學習能量,也終於明白前理事長蔡淑瑛的那句話,「社大工作者是葉,學員才是根」的真義。當時我們經歷了三年「師工學」學校文化的組織調整,在地知識的積累看似不在社大常態課程裡,卻潛藏在社大資深學員身上。社大資深學員真的是社大工作者最堅強的後盾,有了他們的支持,
工作者才能順利籌組散步節規劃小組,然後,一年復一年,社大工作者、溼地服務隊和故事遊藝隊逐年建立工作默契,每年的春末夏初,社大工作者登高一呼,散步節規劃小組自然形成,自動自發投入散步節準備工作。
從土地長出的辦學特色
「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是2015~2019年本校標榜的辦學特色,原是呼應新莊社大的辦學願景-「遇/預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雖然一直被社大評鑑委員詬病,認為不會有社大老師和學員理解「生態村」。「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是工作團隊企圖詮釋所謂「遇/預見成人之美的生態村」辦學願景即是「家村」的生活想像,是人們將生活所在視為一座生活博物館,一個嘗試開展當代教育美學-「存在美學、公民美學、生態美學三重奏」的教育空間(註1),「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是為培養地球公民素養的落地行動。
「遶境新莊-里仁為美的在地行動」包括常態的新莊老街每月的走讀活動、新莊運動公園的「假日綠色行動教室」、塭仔底溼地公園的工作假期,中港大排的導覽活動,還包括社大工作團隊嘗試以四季「公民文化慶典」的概念包裝的整年公共參與行動:形塑一個具有時序感、共同生活的「都市村落」:春天新莊遊藝日,在新莊老街海山里舉辦藝文活動、夏天鐵馬樂遊的訪調行動和秋天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邀請人們騎鐵馬、步行,身體力行感受城市變遷;冬天籌畫「城市願景論壇」,好好討論在地環境與空間議題。我天真地以為,如果社大公共行動按四季更迭行走,社大的日子過起來就有了節奏,便不至於讓工作夥伴感到如多頭馬車亂無章法了吧?!我天真地以為,卻事與願違。
令社大工作者感到疲累挫折的,除了牽涉個人時間管理和工作節奏掌握力之外、最大肇因於「四季公民文化慶典」與社大一年三季常態招生開課-班級經營-校務行政牴觸,絕大多數的老師和學員覺得社大舉辦的公共活動與其教與學沒有關連,社大工作者既要操辦繁瑣的校務工作,又要面對詭變的地方議題,而本校的公共行動-遊藝日、散步節、城市論壇、總是須多方協作、說服與溝通,與之相對應的田野調查工作又不能鬆懈,怎叫人不感疲累!
隨著逐年高溫的炎夏,四季公民文化慶典之一的「夏季鐵馬樂遊」持續至2018年無以為繼,「冬季城市論壇」也因社大工作團隊檢討評估已流於形式2019年決定停辦,目前「春季遊藝日」和「秋季散步節」堅持了下來。春季遊藝日近兩年終於摸索出與常態班級合作的要領,讓參加遊藝日的社大班級更貼近在海山里舉辦遊藝日的初衷。目前秋季散步節依然維持由社大工作者組織「散步節核心工作小組」,邀請社大的班級師生做為活動參與者(前兩屆散步節曾嘗試邀請社大班級以遶境市集的方式歡迎散步節隊伍,但後來覺得格格不入而放棄。)
不斷演化的散步節
自2015年起,每年秋天,新莊社區大學以「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為名(註2),邀請想認識新莊泰山的小孩和大人們,藉由步行或騎鐵馬、坐公車,身體力行的感受城市的變遷,認識新莊、泰山,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古城鎮,人與土地積累了兩三百年的愛恨情仇。一期一會的新泰百年願景散步節有她最初也最深的想望,如梭羅〈種子的信仰〉:「如此微小的開端─就像一粒塵埃─卻是巨樹的起源。」散步,亦是如此微小簡單,不必技術;只需要身體力行,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享受漫遊的趣味,偶遇的驚喜,但是,因為懷有種子般的信仰,長成巨樹的希望,所以每年散步節安排的,都是一場非日常的散步。
前三屆,每一年「散步節核心工作小組」啟動之初,都得花很長的時間討論為什麼新莊社大要辦散步節?怎麼做才不是趕路節?為什麼要取名「百年願景」?「願景」是甚麼?我們想帶散步的朋友看見甚麼?思考甚麼?能帶來甚麼改變嗎?現在回想起來,這些耗時耗腦的思辨非常難能可貴,因為我們正在共同描繪「城市散步」的圖像,正在詮釋「走路」如何串連人我與土地、與自然的關係。
這十年面對城市開發嚴苛的挑戰,新莊社大選擇正視老街公辦都更案和塭仔圳市地重劃案,在抗衡的過程中,2012~2013年一度站在張力最強的前線搶救武德殿、新莊郡役所和日式宿舍群,約莫2014年「新莊公辦都更案」按兵不動,本校也從高張力的訴願行動轉為柔性的藝文活動。2015年開始關注橫跨新莊泰山400公頃土地的市地重劃案,由於面對的是棘手的都市更新/市地重劃案,複雜難懂的法規、地方角力、盤根錯節的政商關係,社大工作者除了在能力所及把握各種公聽會場合發聲,並透過公民論壇和城市論壇讓更多人認識在地議題之外,我們其實沒有更大的政治社會動能去支撐前線的抗爭運動,絕大多數的時候,是在日常生活中嘗試各種操作工具和工作路徑,非常緩慢地累積對地方認識的能耐。
前三年散步節規劃總是希望突顯本校對城市發展的願景,刻意融入地方議題,以塭仔圳路線為例,第一年著重市地重劃案的荒謬與不合理處,引起部分參加者反彈,抱怨不是來聽跟政府對抗的社會事件的。除此之外,前三年散步節重視導覽解說內容和問題意識,不論是三百年新莊聚落的發展史,早已消失不見的水圳故事,或是倡議韌性城市、海綿城市願景......不想錯過厚重的歷史感,但是,再口若懸河的解說員也敵不過一對多導覽解說的單調疲乏。前三年的散步節經驗再加上不斷論辨為什麼要辦散步節的同時,社大工作團隊意識到,讓人產生共鳴,對地方有感的「設計能力」的重要性。
為了突破慣性導覽和田野調查的模式,幸運的遇到了不同專業領域的師資群給予田野工作方法不同的刺激與啟發,例如,博物館學背景的王新衡老師「街角博物館」、「工業遺產的敘事性保存」的概念,蔡嘉信老師的「直觀觀察法」、蕭芸安老師的「聲音地景」、柳樹婆婆(吳佩宜老師)的「五感自然體驗設計」、陳泳翰老師的「第一人稱口述訪談」、黃子芸老師的「公民參與的都市規劃」、林事務所的「服務設計」、「儀式設計」概念...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養分。
我們將這些學習養分運用到散步節的節點設計,挪用「街角博物館」、「真人圖書館」的概念,由在地人現身說自身的故事、或用特殊物件說故事;加入「城市考現學」的概念、故事解謎和五感體驗遊戲,刻意設計人們與環境實際互動的機會。再再希望能引發人們對城市環境的感知,引動人們對環境的好奇心。我們相信,只要懷著無法克制的好奇心,就代表參與了,參與了,就會開始關心,那麼,這塊土地對人們來說就不一樣了。
社大工作團隊想要刻意降低導覽解說的強度,加入「設計」元素的企圖,起初讓擅於導覽解說的溼地服務隊和故事遊藝隊無所適從,又歷經了三年的磨合與練習,2020年特別邀請林事務所林承毅和羅玉雯老師協助,強化「服務設計」和「儀式設計」等概念講座和操作工作坊,希望能提供散步節規劃者新的思考面向。
散步節學習社群的起落
我且將已邁入第七年的散步節核心工作小組,稱之為散步節學習社群,除了兩三年偶有更替的社大工作者、生態領域謝堂樹、李憲舜老師、文化領域周銘賢老師之外,主要成員是新莊社大的溼地服務隊和故事遊藝隊,還有因關注塭仔圳市地重劃案相識的塭仔圳自救會的年輕幹部們和塭仔圳居民。七年來學習社群的起落概述如下:
塭仔圳行動社群
新莊社區大學與塭仔圳雖僅隔著一條65號快速道路,卻是非常陌生的鄰居,2014年年底,透過居住於塭仔圳的社大學員得知美華新村即將滅村的危機,社大工作團隊第一次意識到新北市地區最大土地開發的塭仔圳市地重劃案。第一屆新莊百年願景節我們就走進了塭仔圳的李石樵故居,2016~2020年散步節的塭仔圳路線設計是塭仔圳自救會的年輕幹部們、塭仔圳在地居民、工廠主和新莊社大工作者共同合作完成的。這一小群塭仔圳行動社群陪伴社大梳理塭仔圳的過去與現在,調查鐵皮工廠產業鏈,瓊林、磚雅厝、坡雅頭等舊聚落、盤點貴子大排、草埤、美華社區,李石樵故居......光陰軌跡,歷時四年有餘的田野調查工作豐富了散步節的塭仔圳路線設計。
歷經五年陳抗的塭仔圳自救會於2019年年底成立了協會,過程中協助爭取來的產業專區和社區屋舍的保留案都因為2021年年初正式啟動的拆除命令,產生了不可預期的變數。年輕幹部們也因各自的人生規劃各奔前程,2021年散步節規劃小組缺了一角,未來如何重建面目全非的散步節塭仔圳路線,至今還沒有任何頭緒。
故事遊藝隊
新莊社大前十年若絕若續的地方文史課程和文化志工培訓課、參與中港大排社區營造計畫等,基本維持住社大對地方關注的溫度。直到2011年發生新莊老街公辦都更案,經歷兩三年高張力的訴願運動之後,因應新莊街公辦都更案而成立的「新莊故事遊藝隊」,一開始即以柔性走讀形式的公共行動,強調新莊街的生活感,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不同
於「廟街」、「夜市」的新莊街,團隊甚至解開「林恆茂公館」之謎,翻轉新莊發展史獨尊林本源家族的刻版印象。
新莊故事遊藝隊活躍的隊員不超過六位,但都是行動力強、熱愛文史、喜歡分享故事的人,她們的故事探索不局限於新莊老街,還包括新莊三大聚落之中港厝和頭前庄。但是,今年八月怪手挖開了新莊郡役所和武德殿,彷彿也啟動了老街拆除連鎖反應,接二連三傳來拆老屋蓋大樓的消息,這幾年老街越來越多店面換成夾娃娃機店,令人唏噓扼腕的變化讓遊藝隊隊員士氣低迷,陸續傳來疲憊耗能、想休息的聲音,今年散步節的規劃工作故事遊藝隊也顯得意興闌珊。
溼地服務隊
從2008年因應中港大排整治而成立的溼地服務隊,擁有新北市水利局志工與新莊社大公共性社團的雙重身分,以前隊員們對社大的認識會因隊長和社大工作團隊的親疏遠近而產生變化,有些隊員甚至不認為自己是屬於新莊社大公共性社團的一份子,只負責維護塭仔底溼地公園和接受中港大排導覽解說工作。
近幾年因為新莊社大每年舉辦的散步節,社團夥伴們的守備範圍被迫從維護塭仔底溼地公園和中港大排解說,向外延伸至二重疏洪道、貴子大排,2017年起,新莊社大試圖以城市的水系去釐清新莊泰山的發展脈絡,邀請溼地服務隊的顧問、隊長和社大工作團隊一起理解塭仔川身世之謎、五股工業區的由來、劉厝圳歷史探索、大窠溪、楓樹腳……。經過幾年的磨合,溼地服務隊越來越認同社大公共性社團的身份,不少隊員不僅是對溼地生態有興趣,也開始涉足各面向的水議題,新泰水文也成為社團進修的重點之一。
在地壯遊,從腳下出發
如果2014年沒有試行「穿越新莊三百年-秋高氣爽散步日」,隔年就不會有勇氣舉辦行走15公里的「散步節」。如果2016年沒有再次號召散步節核心工作小組,也沒有人提議社大應趁重劃案啟動前進入塭仔圳市地重劃區,就不會有充滿披荊斬棘之感的第一屆塭仔圳路線。這麼辛苦走出來的路線棄之未免可惜,於是2017年再來一遍,從此,一遍又一遍,讓散步節學習社群年年聚首,一邊行走一邊撿拾散落各地的故事,拼圖一般地認識新莊和泰山。
向地方學習、在地方學習,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好好認識雙腳所踏的這片土地的街道、草木、水系……,向常民生活取材,挖掘地方歷史縱深,再以城市願景編織未來生活的想望,這是新莊社區大學摸索在地知識實踐路徑。年年舉辦的散步節讓我們深刻感覺到,許多地方記憶深埋在個人身上、散佚在歷史文獻、檔案、街頭角落、山林草木水路......,要有人從時間長河裡撈起、願意花時間心力梳理、書寫、敘說,將每則故事化做一顆顆珍珠,散步節猶如那一條串起珍珠的絲線,而散步節學習社群好比是穿針引線的工藝師,將地方上的人、風土水文串成一條又一條珍珠項鍊。
這群忙著打造珍珠項鍊的工藝師們其實更想要找回的是,「地方感」。尤其是面對居住在城市裡,缺乏在地認同感的人們,當人們對地方感知薄弱,往往追逐於有賞味期限的新奇感,類似彩繪或天空步道等淺碟化的觀光供需就不可能止歇。新莊社大舉辦的在地走讀,無論是日常導覽解說行程,還是特定時序的遊藝日和散步節,都是出自一份渴望,渴望生產出足夠與在地庶民文化深刻連結的行動路徑,開展屬於在地的grandtour。在地壯遊,從腳下出發。
(註1)新莊社區大學馮朝霖主任於2018年提出的社區大學未來二十年的教育願景,其論述請參照《家村寫真•寫意青春;新莊社大二十文集》所收錄的文章。
(註2)新莊社大的學區涵蓋新莊、泰山兩區,歷屆散步節也多有穿越新莊和泰山的路線。「新莊百年願景散步節」2020年更名為「新泰百年願景散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