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聰敏說自己原本在關渡擔任導覽解說工作,在六年前進入社區大學參與觀光與導遊課程,當初進入社大只是為了要學習如何做一個好得解說員,但從那開始就在也 沒 有離開社區大學,在社大學習到很多事物,使用電腦、影片拍攝及剪輯、漢文課程...等等。在社區大學學習到更多在地文史相關資訊,對於對在地認識有很大的 幫助,而魏聰敏也表示,各地文史應該要讓在地居民來解說比較好,他自己是關渡在地人,祖先是關渡公開山和尚,他認為,在地人的任務就是要把當地的文化正確 的傳承給在地居民,以及傳播出去給民眾。因為北投社大在推動地方學,關渡只是北投一個里,他希望自己可以更瞭解整個地區,因此也到北投社大學習瞭解整個北 投在地文化,這才可以更為廣泛的認識整個地區。
林再賢與魏聰明有一樣的想法,他表示當初看到一些對於十八份錯誤的歷史解說,說十八份的名稱由來是因為早期有十八的姓氏共同在這個地方開發而命名,經由自 己實際調查,二百四十年前就已經叫十八庄,而且當初當地才不到五十人,何來十八的姓氏之說?因此他推翻這樣的報告內容,藉由這件事情,林再賢覺得研究歷史 就應該有在地的人來研究,如果是讓外地的學者、專家、研究生來做研究,專家、學者藉由訪問民眾來得知歷史訊息,若民眾說法有誤沒有再次求證,很可能因此就 誤了歷史的真相,因此就這點他才覺得在地人應該要站出來。然而林再賢也表示自已在五年前進入北投社大,一開始因為協助北投文化基金會為十八份要製作一張導 覽折頁,然後藉由基金會認識北投社大,到北投社大協助北投當地的導覽解說工作,也到社大上生態、文史、地質研究,與社區大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增進自己 對於當地的 文史的瞭解。
最後兩位也提到,雖然一開始起步時的確辛苦,但是因為在社大上課,認識許多相同理念的人,大家彼此支持,共同努力,雖然資金不是很多,但是大家對於在地文史的熱情卻保持不退,這是支持我們最大的動力。